新闻资讯 News
大咖讲坛 | PTC总裁兼CEO Jim Heppelmann:中小型企业数字化土壤已就绪
时间:2021年09月07日 点击: 次 【 字体: 大 中 小 】
物联网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从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的迁移,从简单的映射,到全量的孪生。这是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积累数据资产、进一步实现软硬件创新的基础一环。PTC (美国技术参数公司)是一家致力于以“ 数字改变现实 ”的全球化物联网SaaS平台公司。
近日,龙8头号玩家与 PTC总裁兼CEO James C.Heppelmann (后文中称“Jim”)进行采访交流,Jim带来了全球化视角下对 工业制造数字化转型当前的难点、全球化市场特点及中国市场的机遇和优势 等话题的见解。

右一:PTC总裁兼CEO James C.Heppelmann
身处数字化转型浪潮,赛道选择很重要
数字化转型连接着技术与产业两端,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下沉到行业、企业的转型,因此首先要理解产业、行业、企业的转型需求,与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技术体系之间的关系。
Jim认为,不同领域的数字化转型,需要不同的数字化技术和行业积累,真正能给企业带来价值的赋能者,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优势,选择与之匹配的行业赛道来深耕。
对于PTC来说,龙8头号玩家专注于生产的流程、管理、运营领域,聚焦于一个能够一只脚踩在虚拟世界,一只脚踩在物理世界的结合点上,发挥龙8头号玩家AR、数字孪生等技术优势。
Jim阐述了PTC看好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赛道的原因。
此外,数字化转型的内部驱动力与外部推动力也应有一个较明确的归位。
PTC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刘强
补充道,作为
内部驱动力
,行业客户一直以来需要的就是产品的创新,效率的提升,成本的控制。通过“降本增效提质”来锻造企业的竞争力。而
外部推动力
的内涵就更为丰富多变,一方面,全球范围内,近些年包括物联网感知技术、云计算、5G通信/边缘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快速发展,都有力地支撑了企业跨向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在宏观政策对产业数字化、智能制造、企业上云等方向的引导和规范,也大大加速了企业的决策力和行动力。
多技术融合背景下,新特征、新趋势正孕育新增量、新机遇
技术的高速迭代、行业的跌宕沉浮,使得工业互联网、制造业数字化的议题常谈常新。作为密切关注中外工业制造的赋能平台,PTC观察了在当前多技术融合协同的背景下,制造业数字化正在呈现新的变化。 Jim总结道,新技术发生的速度正在显著变快,带来的可能性更多,影响的领域也更广。
例如 IT层面 ,曾经龙8头号玩家使用CRM、PLM等软件系统可以了解客户和市场销售情况,但现在通过无处不在的物联网应用,数据可以直接把产品情况、用户需求及时准确地反馈到生产厂商。数据的有效性、完整性得到了大幅提升。再如 工程软件方面 ,原来可以帮助设计师提升效率和准确性,现在通过AR等技术的加持,让更多的员工、用户的想法直接参与到设计和生产的实施中,为工程师提供更多设计创新,并与运营、资产管理、市场营销产生有效联动。
面对这些新特征、新趋势,PTC也从技术、生态、收并购等多个方面来增强自己的SaaS平台能力。 工业软件做SaaS,PTC可能不是第一家,Jim称,
尽管如此,PTC却是第一个在工业领域真正将SaaS化模式成功落实,并且创造出好的落地结果和好的业绩的公司。
多技术融合的主流趋势下,PTC过去两年收购Onshape和Arena Solutions,奠定了PTC从软件向SaaS模式转型的优势叠加和领导地位,事实也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整体表现和增速。
PTC对于多技术融合的理解远不止此。数字孪生是从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的映射,本身是一个工具。从完成映射,到制造业实现自身提质增效降本的价值,中间还是需要许多环节。AR、数字孪生等技术还需要与IoT、CAD、等技术进行协同和融合,才能满足更高价值的数字化转型需求。
Jim表示,数字化呈现对物理描述越准确,就越能够为设计师、工程师、决策者提供有效价值。
这个过程中,
CAD和PLM其实就是能够帮助洞悉更多数据资产和核心信息的工具,
使之更具细节化和准确性。
而IoT则能帮龙8头号玩家从整体上了解工厂的运行状况
,
包括设备、流程、人、产品等全量信息,这是实现全面数字孪生、数字工厂和智能制造的前提。
工业SaaS的春天,中国制造业开始“萌芽”
回顾工业领域做SaaS的几大阻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个是企业出于对网络及云端信息安全的担忧,另一个是云端运行相较于之前本地运行性能方面的差异。 对此,PTC认为,随着ICT技术、云计算和信息安全技术的进步,云端的安全性和专业化逐渐凸显优势,企业对于这一担忧也在明显降低。与此同时,云端的性能交付也已经非常成熟,甚至可以做到高于本地化部署。Jim表示, 技术成熟与技术融合带来了行业土壤的跨越式“好转”,工业SaaS的企业要真正抓住这个落实战略的时机,以真正的实现SaaS的转型。

更为难得的是,中国工业处于由大转强和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 规模增量、攀升增速,“十四五规划”对产业数字化的再强调,以及后疫情时代对中小型企业的SaaS教育启蒙,这些都将孕育属于中国工业制造领域的更优渥的土壤。
不可否认,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制造数字化基础存在很大差距。美国开始应用数字化技术要早于中国,但中国近年来经济和科技的迭代速度远超其他国家,因此实施数字化技术的增速非常快。如果将中国的工业制造发展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不难发现,之前中国制造业推行数字化应用较慢的原因在于过度依赖人力成本优势而导致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偏低,而如今,人口红利和成本优势已渐渐消失,企业对数字化建设补课已提起足够重视。PTC也针对中国市场针对性地推出一些特别的战略。
Jim首先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需求特点,以及企业在进行数字化合作的决策模式。
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在预算和对外合作上的决策模型:
• 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首先因为自动化、信息化基础的相对薄弱,因此对数字化更谨慎,这就形成了“ 数字化是一把手工程 ”的现状共识,以自上而下的形式来推动数字化转型效果更佳。
• 尤其对于中小型企业,谨慎之上更有 对价格的敏感。
• 但另一方面,SaaS化模式对于该阶段的中小型企业而言,既能满足通用的数字化能力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成本和财务成本,是 最佳匹配的选择;
• 并且,长期来看 中国中小企业数字化需求的规模总量远大于美国 ,将是工业SaaS生长所需的最肥沃的土壤。
对此,刘强补充表示更多的是从中看到机遇。在基础差距的客观条件上,PTC要把美国和欧洲所形成的工业互联网方法论、在各行各业的成功案例经过本土化的调整,复制到中国相关行业客户中。
这其中,涉及到三个关键因素:
一是商业成功所需要的业务适配能力,即在现实业务环境中调整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二是各行业的合作伙伴,它扮演着将SaaS与行业知识相结合的重要角色;三是与中国本土的大型数字化基础设施企业联手,借助合作伙伴生态力量,一起推动工业SaaS在中国的落地。
(本文作者:刘敏 来源:锐角AIoTRay)
下一篇: 工业4.0时代的智能制造